"土法补胎成过去时?车间工人呼吁改革老旧修补流程"
(某工厂车间现场)随着物流行业快速发展,叉车使用频率激增,但补胎维修环节却仍停留在"火补胶皮加铁片"的原始阶段。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工厂发现,近七成维修工仍在采用传统热补工艺,每次修补耗时长达2小时,严重影响作业效率。
"这活儿干得憋屈!"从业15年的王师傅向记者展示他的"百宝箱",里面堆满各式胶皮、硫化机和沉重的压胎工具。"上周有台车的真空胎侧面裂了,我们五个壮汉折腾大半天,最后还是得换新胎。"
行业专家指出,当前修补技术存在明显短板:传统热补法温度控制困难,冷补胶的耐久性又饱受质疑。某轮胎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:"纳米材料自修复技术其实已经成熟,但多数企业觉得'老法子够用',不愿更新设备。"
有趣的是,年轻技工们正自发探索改良方案。95后小李研发的"冷冻快速定位法",利用液氮缩短硫化时间;还有团队尝试3D打印补胎模具,将修补精度提升40%。这些"野路子"虽不完美,却折射出行业变革的迫切需求。
据最新消息,部分龙头企业已开始试点智能监测系统,通过胎压传感器提前发现隐患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"抡大锤补胎"的场面真会成为历史影像。